一、语文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啜泣 层峦叠嶂 嗑碰 义愤填膺
B.辑拿 额手称庆 坍塌 班师回朝
C.秸秆 大有稗益 赘述 披肝沥胆
D.摩娑 厝火积薪 巨擘 见风驶舵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5.小说《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
A、朱自清 B、鲁迅
C、徐志摩 D、冰心
6.戏剧《茶馆》的作者是( )
A、老舍 B、鲁迅
C、徐志摩 D、冰心
7.孙犁的代表作是( )
A、《祝福》 B、《荷花淀》
C、《光荣》 D、《芦花荡》
8.下列不符合《白毛女》创作情况的一项是( )
A、根据民间故事加工、改编
B、阮章竞、丁毅执笔
C、贺敬之、丁毅执笔
D、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
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于( )的诗歌。
A、杜甫 B、王昌龄 C、李白 D、韩愈
10.尤二姐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作品(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峥嵘 狰狞 慎重 缜密周全 B.诅咒 趔趄狙击神情沮丧
C.讥诮 眉梢俏丽峭拔刚劲 D.辍笔 啜泣 拙劣 相形见绌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1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 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 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 诚实温和。
A.考查 宁可 品性 B.考察 宁愿 品性
C.考查 宁愿 品行 D.考察 宁可 品行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考古学家对两干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文。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15.小说《阿Q正传》的作者是( )
A、朱自清 B、鲁迅
C、徐志摩 D、冰心
16.戏剧《雷雨》的作者是( )
A、老舍 B、冰心
C、徐志摩 D、曹禺
17.孙犁的代表作是( )
A、《祝福》 B、《荷花淀》
C、《光荣》 D、《芦花荡》
18.下列不符合《白毛女》创作情况的一项是( )
A、根据民间故事加工、改编
B、阮章竞、丁毅执笔
C、贺敬之、丁毅执笔
D、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
1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于( )的诗歌。
A、杜甫 B、王昌龄 C、李白 D、韩愈
20.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作品(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数落(shǔ)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毗邻(bì) 前后相属(zhǔ) 侍侯(shì) 洁身自好(hào)
C、便笺(qiān) 人才济济(jǐ)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 信手拈来(niān) 徜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2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B、工作之余,他不仅是一个小提琴爱好者,大家公认的演奏能手,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能写出很好的美妙诗篇。
C、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D、挑选合适的培训基地是该市“阳光工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市政府特别重视。
24.下列各句中,必须删去加点的词的一句是( )
A、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平均购房面积的下降,一方面是政策作用的显现,一方面也说明了购房人更加趋于理性。
B、对于有1.28亿人口的日本来说,这个销售量,相当于每1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这种高热量的食品。
C、日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将联合对宿州市区的一段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D、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所评估的55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在前一年度的基础上提高了3位,升至第15位。
25.诗歌《再别康桥》的作者是( )
A、徐志摩 B、鲁迅
C、朱自清 D、冰心
26.戏剧《雷雨》的作者是( )
A、老舍 B、冰心
C、徐志摩 D、曹禺
27.孙犁的代表作是( )
A、《祝福》 B、《荷花淀》
C、《光荣》 D、《芦花荡》
28.下列不符合《白毛女》创作情况的一项是( )
A、根据民间故事加工、改编
B、阮章竞、丁毅执笔
C、贺敬之、丁毅执笔
D、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
2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于( )的诗歌。
A、杜甫 B、王昌龄 C、李白 D、韩愈
30.杨修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作品(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刍议(chú) 条分缕析(lǘ) 圈养(quān) 愀然不乐(qiǎo)
B.倏忽(shǖ) 越俎代庖(páo) 牛虻(máng) 自惭形秽(huì)
C.靛蓝(dián) 毁家纾难(shū) 干涸(hé) 白头偕老(xié)
D.手帕(pà) 相互龃龉(yǔ) 麾下(huī) 探本溯源(shuò)
3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 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3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确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确气息。
B. 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 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确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 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历度有待加强。
3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 , , , ,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① 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②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③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④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⑤ 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35.散文《小橘灯》的作者是( )
A、徐志摩 B、鲁迅
C、朱自清 D、冰心
36.戏剧《雷雨》的作者是( )
A、老舍 B、田汉
C、徐志摩 D、曹禺
37.赵树理的代表作是( )
A、《祝福》 B、《荷花淀》
C、《小二黑结婚》 D、《朝花夕拾》
38.下列不符合《白毛女》创作情况的一项是( )
A、根据民间故事加工、改编
B、阮章竞、丁毅执笔
C、贺敬之、丁毅执笔
D、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
3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于( )的诗歌。
A、李白 B、王昌龄 C、杜甫 D、韩愈
40.杨修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作品(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二、阅读理解
(一)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二)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解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的忽视。今天再进行浑天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的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三)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
昙首有识局智度 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A. B.
一毫不受于人 妇女不得为饰玩
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C. D.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先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四)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1.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作文(40分)